一枚印章见证山东安陵88年乡村蝶变
一枚印章见证山东安陵88年乡村蝶变
一枚印章见证山东安陵88年乡村蝶变
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的(de)展柜中,陈列(chénliè)着一枚(yīméi)镌刻有“农民抗日互助会”字样的印章。1937年夏,鲁西南地区抗日运动的火种在此点燃——从秘密(mìmì)成立“抗日救国自治会”,到发展为燎原冀鲁豫边区的革命力量,这枚印章见证了烽火(fēnghuǒ)年代的铮铮誓言。
八十八载光阴流转,硝烟早已(zǎoyǐ)散去。今日(jīnrì)的鲁西南热土,正赓续红色基因,擘画乡村振兴的新画卷。
安陵(ānlíng)村绝非寻常村落。1934年,菏泽首个农村党支部在此诞生(dànshēng);抗战时期,它跃升为冀鲁豫边区鲁西南地委专署驻地,邓小平、刘伯承、杨得志等将领在此运筹帷幄,被(bèi)誉作“鲁西南的莫斯科”。
1946年9月,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战役中取得大杨湖战役重大胜利,毛泽东亲(qīn)致贺电嘉奖全军。刘伯承、邓小平于当年9月10日在安陵集马姓祠堂召开(zhàokāi)纵队(zòngduì)级干部会议,既总结(zǒngjié)作战经验,更以刀刃向内的勇气(yǒngqì)剖析问题:针对部分官兵因连胜滋长的骄傲情绪、忽视群众纪律的苗头,旗帜鲜明提出“克服骄傲自满”“严明群众纪律”要求,强调“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是一切(yīqiè)胜利的保证”。
这场被称作“不握手会议”的整风式总结,成为我党我军(wǒdǎngwǒjūn)在胜利中保持清醒、在辉煌中坚守初心的典范。如今,战火硝烟虽已散去,但旧址斑驳的砖墙、复原的会场陈设,仍无声诉说着(sùshuōzhe)“胜不骄(shèngbùjiāo)、败不馁”的治军(zhìjūn)铁律。
“这些纪念章和证书都是我(wǒ)父亲的遗物,我父亲马好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9年2月入伍,历任独立团特务连(tèwùlián)连长、炸弹所所长、曹(cáo)东南情报站站长。当年父辈们用命守住(shǒuzhù)的,如今成了后代振兴乡村的引擎。”村民马建魁指着展柜感慨。
近年来,安陵村以红色流量激活乡村脉动,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。以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核心,联动大杨湖战役总结会旧址(马公祠)等(děng)红色教育基地,形成研学路线,先后开展“寻访红色记忆”“重走(zhòngzǒu)大杨湖战役路线”系列(xìliè)红色教育活动,每年超4000人次到访。还拍摄制作《一座(yīzuò)农家小院(xiǎoyuàn)的(de)红色情怀》《亮剑大杨湖》等红色纪录片,出版《大黄集红色记忆》等专著,组建“红领巾宣讲团”,让口述史升华(shēnghuá)为可触可感的精神遗产。
“每年清明节(qīngmíngjié)、建党节、国庆节,全国各地的革命先辈后人都会来到安陵老区追寻前辈足迹。在全民国防教育月,周边机关单位工作人员、中小学生也(yě)纷纷前来。”安陵村党支部书记马茂雷(mǎmàoléi)表示。
安陵村立足产业多元发展,激活振兴动能。通过“一村一品”模式转型,打造科技化特色(tèsè)养殖(yǎngzhí)链:整合156亩林场土地,建成5栋全自动化鸡舍及1650平方米粪污处理车间,实现鸡粪资源化为有机肥(yǒujīféi),形成零污染(wūrǎn)闭环。同步(tóngbù)发展15家木材加工厂,生产电视柜、置物架等产品,依托电商畅销海内外。
安陵(ānlíng)村建强党组织、深入开展红色(hóngsè)主题教育(jiàoyù)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、倡树文明乡风。2023年安陵村被纳入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;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相继获评(huòpíng)“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(jīdì)”“菏泽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”“牡丹区(mǔdānqū)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”“牡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“牡丹区‘红色安陵’宣讲基地”等荣誉称号,“红色安陵”已纳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以(yǐ)红色底蕴为魂,安陵村通过基建升级(shēngjí)、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,正从革命老区迈向文旅兴村的新格局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(jìzhě) 邢婷 通讯员 刘桂芬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